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瑰宝,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段,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气候特征和意义。每个节气又可分为三候,即初候、中候和后候,这些候别不仅反映了气候的变化,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。这一文化现象不仅具有历史价值,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。
1、春季节气
春季是万物萌发的季节,气温逐渐升高,天气变暖,春季的六个节气分别为: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和谷雨。
- 立春:初候,东风解冻;中候,蜇虫始振;后候,鱼陟负冰,东风开始解冻,蜇虫开始活动,鱼开始浮上水面。
- 雨水:初候,獜獜鸣;中候,降雨;后候,雨纷纷,獜獜开始鸣叫,开始下雨,雨纷纷细如丝。
- 惊蛰:初候,桃始华;中候,鸧鹒鸣;后候,鹰化为鸠,桃花开始开放,鸧鹒开始鸣叫,鹰开始化为鸠。
- 春分:初候,玄鸟至;中候,雷乃发声;后候,始电,玄鸟(燕子)归来,雷开始发声,开始有电。
- 清明:初候,桐始华;中候,田鼠化为鴽;后候,虹始见,桐花开始开放,田鼠开始化为鴽(一种类似鸡的鸟类),彩虹开始出现。
- 谷雨:初候,雨纷纷;中候,雨如注;后候,沙雨纷纷,雨纷纷细如丝,雨如注(大雨倾盆),沙雨纷纷(雨夹雪)。
2、夏季节气
夏季是万物盛放的季节,气温达到一年中的最高点,夏季的六个节气分别为: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和大暑。
- 立夏:初候,蝼蝈鸣;中候,蚯蚓生;后候,王瓜生,蝼蝈开始鸣叫,蚯蚓开始活动,王瓜开始生长。
- 小满:初候,苦菜秀;中候,靡草死;后候,麦秋至,苦菜开始开花,靡草开始枯萎,麦子开始成熟。
- 芒种:初候,螳螂生;中候,鵙始鸣;后候,反舌无声,螳螂开始孵化,鵙(一种类似杜鹃的鸟类)开始鸣叫,反舌(一种能够模仿其他鸟类鸣叫的鸟类)开始无声。
- 夏至:初候,鹿角解;中候,蝉始鸣;后候,半夏生,鹿角开始脱落,蝉开始鸣叫,半夏(一种中药)开始生长。
- 小暑:初候,婵娟(小蝉)鸣;中候,温风至;后候,蟾蜍(癞蛤蟆)生,小蝉开始鸣叫,温度升高,蟾蜍开始孵化。
- 大暑:初候,腐草化为萤;中候,土润溽暑;后候,大雨时行,腐草开始化为萤火虫,土地湿润炎热,大雨倾盆而下。
3、秋季节气
秋季是万物收获的季节,气温逐渐降低,天气变冷,秋季的六个节气分别为: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和霜降。
- 立秋:初候,凉风至;中候,白露生;后候,寒蝉鸣,凉风开始吹拂,白露开始出现,寒蝉开始鸣叫。
- 处暑:初候,鹰乃祭鸟;中候,天地始肃;后候,禾乃登,鹰开始祭祀鸟类,天地开始变得肃穆,禾类作物开始成熟。
- 白露:初候,鸿雁来;中候,玄鸟归;后候,群鸟养羞,鸿雁归来,玄鸟(燕子)归来,群鸟开始储备食物准备过冬。
- 秋分:初候,雷乃收声;中候,蛰虫坯户;后候,水始涸,雷开始收声(雷声减少),蛰虫开始入土冬眠(坯户),水开始枯竭(涸)。